期貨老爹 - 掌握輸贏關鍵 - 看錯一直做!?


看事情的角度,會影響你的判斷

老爹在入行時,老師教我的”看對不敢做、看錯一直做、做對不敢看、做錯一直看”四句金言,可以說是掌握著操作輸贏的關鍵!

今天來跟大家聊聊”看錯一直做”

明明聽起來甚有道理

但為什麼老是"錯"呢?

是書本上學的不對?

還是理論與實務有落差?

其實會看錯一直做,很大的原因是”邏輯”有問題,之前曾經跟大家舉過一個”停電”的例子,你看到的是停電造成的不便,還是你看到因為工廠產能利用率高,訂單接不完,所以才停電,出發的想法不同,得到的結論自然就不同,沒有人會願意飛蛾撲火,明明知道是錯的還一直做,關鍵在於他認為那是對的,所以就進入了死胡同,只有市場才能打他的臉,但能不能打醒就又是另外一回事了。

今天來談談最近大家很關注的議題:美國的貨幣政策轉向緊縮之路

從美國12月份聯準會會議紀要公佈後,加快縮表、升息進程加快,甚至談到年內縮表,聯準會官員布拉德甚至談到縮表可能回到疫情前的水準,而聯準會主席鮑威爾在連任聽證會上的說法,再度坐實了上述的看法。

但明明就要進入升息週期了,貨幣政策愈來愈鷹,但美元指數卻從去年11/26日世衛組織WHO召開緊急會議將在非洲南部傳播的新變異病毒株命名為Omicron後,走勢陷入整理,但同一期間債券價格直線走弱,債跌代表利率是漲的,從簡單的利率評價來看,美元應該是要漲的,但美元沒漲反跌,這是為什麼呢?

之前老爹有談過,看美元匯率可以從”原因論”或”目的論”不同的角度出發,老爹比較偏”目的論”,雖然匯率的漲跌是由市場供需決定的,但央行還是能透過各種工具達到阻升、阻貶、放任升、放任貶的結果,以達到其所希望的目的,不管是控制通膨或創造出口競爭力。

台灣央行的政策取向多數時候是以控通膨為主的,只有在2013年至2014年中安倍射三箭期間,進入了貨幣競貶時期,誰的貨幣貶的多,誰的股市就比較強,大多數還是以控通膨為核心,最著名的彭准南柳樹理論,通膨是風的概念,台幣是柳樹,當油價上漲(風),台幣相應升值(柳樹),即可減緩原物料上漲的壓力。

我們來分析一下最近市場所關注的”通膨議題”

去年下半年(2021年)老爹看好美元的走勢,其中一個重要的理由就是通膨考量,當時的論述是通膨非暫時性的,控制通膨的問題可以從壓低原物料價格、美元升值或升息這幾個方向來著手,而老爹當時提出,美元在疫後大量印鈔,高負債使得利用升息來控通膨的成本或代價過大,因此從政策制定者的角度來看,美元升值算是最佳解決方案,從去年5月底以來,油價漲,美元也同步上漲,這屬於異常現象,但正好就是利用升值的美元來對抗通膨的招式之一。

12月聯準會會議紀要公佈,縮減購債加速、升息來得更快更猛,再加上增加了年內”縮表”的議題,聯準會貨幣政策更加趨緊,債券市場在升息及通膨雙重壓力下走跌,但美元卻逆勢小跌,從簡單的利率評價的角度根本解釋不過來,這是為什麼呢?

一般而言,解釋匯率的漲跌可以從利率評價、購買力評價及風險偏好幾個角度切入,都有很好的解釋性,而匯率是”相對的”,是國與國之間的比較,所以不論任何一個向面,都有”內部”及”外部”兩種角度,若把通膨的議題拉進來,原物料帶動的通膨,是可以透過匯率(美元升值)進行抵銷,老爹把它歸類為外部性通膨,而近期場關注的薪資螺旋式增長的通膨或是高房價高租金的通膨,則偏向是內部的通膨,則傾向從調高利率來打擊通膨。

這也是為什麼在11月之前,油價走高,美元漲,之後美債走跌,美元緩跌,前者是外部通膨,匯率解決,後者是內部通膨,利率處理。

我們再來看看歷史,2008年7月油價漲到147美元,當時即是利用美元強勢+人民幣阻升雙管齊下扭轉高漲的油價的。

2016年美國進入升息循環,美元是從2014年中開始漲,但漲到美國升息後,美元就不漲了,這也是標準的利率與匯率的換手操作案例,這都是與一般人直覺反應不同的案例。

投資人如果有興趣的話,也可以參考一下台美的案例,2016年美國進入升息循環(老爹把這段的美國升息循環稱為利率正常化+預防性升息的組合),台灣央行不但沒有升息,反而還降息,油價從2014年中崩跌,跌到2016年初開始反轉上漲,台幣在油價下跌期間貶值,2016油價上漲台幣升值,也是控通膨的案例,對台灣來說,這是外部原物料上漲的概念,台灣以匯率升值取代升息,如果在當時的環境下,美台利差不斷擴大,一直看好美元,就會死得很悽慘了,這就可能造成看錯一直做,這是邏輯上的、角度上的問題。

看事情的角度可以是從邏輯、歷史、統計分析等各方向切入,但其實邏輯是最可怕的,邏輯就涉及看事情的角度,講邏輯就是聽起來很有邏輯,沒有人會認為自己的邏輯沒有邏輯,也只有事後才能做驗證,或者多從歷史案例來進行檢驗,誰能夠建構一套系統化的思維,誰才能更看清市場真正的面貌。

分享此連結

Facebook

Messenger

LINE